在“爱”的海洋里成长 | 汶川儿童赴十年之约,向世界讲述中俄友谊的故事
2018-09-15 09:07:49CBMCBM影视译制机构

   十年之前 

一声巨响打破了无数人的生活
近50万平方公里受灾
1000多万人失去家园
 十年之后 
瞬间倒塌大楼再次被建起
 
 
TIM截图20180917090820.jpg
 
 
汶川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
房屋可以重建
十年前经历了地震的孩子们
他们的内心的裂痕
却不是那么容易被修复
 
 
TIM截图20180917090831.jpg
 
TIM截图20180917090837.jpg
 
 
《爱的海洋》便讲述了中国汶川地震灾区儿童与“海洋”全俄儿童中心,关于爱和陪伴的十年之约。国广子行传媒负责了《爱的海洋》俄语版英语版的译制。
 
 

英语版《爱的海洋》

 

俄语版《爱的海洋》

 
TIM截图20180917090911.jpg
 
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,国家立即启动一级救灾响应,党中央发出抗震救灾全国总动员令。国外也来了很多救援队,俄罗斯救援队就是其中的一支。
 
随后,俄罗斯政府邀请1500多名中国地震灾区儿童,于2008年和2009年分两批在俄罗斯进行疗养。其中将近900名的孩子前往“海洋”全俄儿童中心,这里和中国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0917.jpg
 
“海洋”全俄儿童中心坐落在俄罗斯东部符拉迪沃斯托克,是俄罗斯四大儿童疗养中心之一。从饮食、住宿、健康管理到心理咨询,“海洋”全俄儿童中心都给予了灾区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0923.jpg
 
四川人爱吃辣,而对于俄罗斯本地的奶酪面包等食物,小孩子们都有些吃不惯。“海洋”儿童中心很快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,他们不光空运了方便面和辣椒酱,还专门请来了做川菜的厨师给孩子们改善伙食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0929.jpg
 
在这群赴俄疗养的孩子里,还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温暖的事情。
 
“海洋”中心有一个传统,当孩子们告别海洋中心的时候,要向海里扔一枚硬币。当时在儿童中心疗养的席俊斐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信,把它放在了瓶子里扔进了大海。扔出去的瓶子漂回来还是第一次,也是由于这封信,让儿童中心的人再次找到了席俊斐,让他再次回到了这个有着深刻记忆的国家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0936.jpg
 
也是因为这个故事在两国教育部门的合作之下,席俊斐也有了机会来俄国读书,再回到“海洋”全俄儿童中心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0946.jpg
 
 
 
“当你全身心地陪伴这些孩子的时候,就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内心,虽然我们听不懂对方语言,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对方,因为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。”
 
当年“海洋”全俄中心的辅导员这样说到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0953.jpg
 
中俄两国之间的语言虽然有差距,但在当时的情境下,即使语言不通,但大家善良的心,温暖的情谊是相通的。有些言语不需要说出来,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足以表达,因为“爱”是没有界限的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1000.jpg
 
2010年,习近平访问“海洋”全俄儿童中心曾说:“中国孩子亲身体会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友爱和善良,这应验了大爱无疆这句中国人常说的话……”
 
2013年3月,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,再次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台上讲起“海洋”的故事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1006.jpg
 
他们的故事,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,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。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水滴,聚成涓涓细流,汇入中俄友好的江河海洋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1012.jpg
 
英语版《爱的海洋》与俄语版《爱的海洋》已经由国广子行传媒译制完成并在平台播出。
 
在“海洋”全俄儿童中心与灾区儿童相遇十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,《爱的海洋》的译制意义更为深远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1019.jpg
 
时间紧任务重,国广子行传媒的同事们12个小时紧密配合,马不停蹄,以专业的态度和高效的执行力完成了这次译制任务。
 
10年前的汶川地震我们虽没有亲身经历,但对于受灾人群我们依然可以感同身受。公司同事们在译制过程中也多次被感动。
 
TIM截图20180917091026.jpg
 
正是因为这种感同身受,译制的过程虽然紧张,但大家仍拿出十二分的专注度来完成。
 
灾难带给孩子们的伤痛是巨大的,但这种无国界的爱与关怀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黑暗中的曙光。关怀与温暖每天都在“爱”的海洋里萌发,发扬和传承中俄友谊的重任也将在他们这一代中继续传承。
 
 
TIM截图20180917091032.jpg